让我们成长的,不是时间本身
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我们的体验、觉察和反思
疫情稍缓,听一位咨询师聊聊她的心路历程
危机猝不及防
年前回河南过年,刚到家与父母来了个拥抱,关于疫情的坏消息就猝不及防地蜂拥而至。“疑似非典”?“武汉封城”?不可能吧!一开始还存了一丝侥幸心态,想着应该只是虚惊。
但更多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事态越来越严重。高致死率、无特效药、医护感染、疑似人传人!钟南山院士的采访在朋友群里反复传阅。
开始有危机意识。一天之内跑了很多药店,口罩没了,消毒水没了,几乎是到货就秒没的节奏。一家人都在不停地刷手机,反复交流着各种渠道传来的似真似假的资讯。确诊人数直线上升,各种恐怖的小道消息满天飞。
没有食欲,晚上睡不着觉,白天也昏昏沉沉的。又跑了几次药店,买来很多消毒水、用得着和用不着的药,屋里屋外一遍遍地消毒。洗手次数明显多了,对体温变化也有些过度敏感。
除夕是我的生日,然而谁也没有心情言及其他。
出现应激反应
千头万绪中,收到学校心理援助志愿者招募的邀请。
内心突然有些警醒,我可能不知不觉陷入创伤性应激状态了。而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怎么会不知道心理状态对免疫力的影响力?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尽快走出来!
每个人在经历重大伤害事件时都可能产生应激反应,这很正常。甚至可以说,这是我们进化出来的自卫武器——最快速地调动起超乎寻常的能量,以应对超乎寻常的危机。
但应激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应该要逐渐减退。否则长期处于“超乎寻常”的状态,人体从生理到精神力都会快速耗竭。有资料显示,约有20%左右的人会长时间停滞在高应激反应状态,出现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对个人生活和周围的人都造成长久的负面影响。
我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从负面消息中“拔”出来,减少刷手机的时间,多跟父母聊天,聊一些工作生活方面的事情;多跟他们开开玩笑,让家里的气氛不那么凝重,也提醒他们不必太悲观、太担心;有时间就主动多找活儿干,也能分散注意力……
心态逐渐平静
慢慢的,大家都适应了居家不出门的日子,和家人的相处也更温馨、和谐。
等头脑冷静下来后,分辨各类资讯的能力也回归了。毕竟,我是学医出身的,看了很多医生朋友的文章,查阅一些医学类公众号,心里越来越有底,对生活的安全感和掌控感也随之回归了。
这种病毒性疾病绝大多数是轻症患者,是能够预防能够治疗的。学医的我知道,虽然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但是病毒性疾病有其自限性,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是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大数据表明,重症患者特别是死亡病例多数是年纪较大且有基础性疾病。
心态沉静下来,我开始回顾这段时间的生活,起居规律,勤洗手,少出门,出门防护,只是运动有点少。我联系我的健身教练,请她给出建议和要求,开始居家练习。人体最容易被感染的部位是口、眼、鼻,多喝水可促进自身粘膜液的分泌,相当于用最简单的办法维护好自身黏膜屏障,充足的体液还可以维护自身免疫系统平稳运行。我有意识地多喝水,茶、咖啡、汤、白水,不间断。民间有一些大蒜预防感冒的偏方,我也跟着尝试了一些。
意外又起波澜
按计划初四返回厦门,非常幸运的是虽然很多车次停发了,我的列车还是正常的。诺大的候车室只有我一个人,抵达福州后转车,整个车厢也没有几个人。全程接触人员非常有限。
但正在我庆幸一路顺利时,突然接到姑姑电话,得知奶奶家楼下发现确诊病例,整个楼栋封闭了,所有人被要求居家观察。我的心一下子又揪了起来。
奶奶年纪大了,万一被感染会非常危险,怎么办?如果奶奶被感染,我们就是密切接触者,我们会不会也已经中招了?如果我们中招了,会不会小心也传染给其他亲戚?快想想还接触过谁?姥姥呢?
脑袋里各种消极思维自动化地飞转:怎么办、会不会、万一呢、早知道、完蛋了……疫情一下子从或近或远的“听说”变成了切肤相关的威胁,一时之间头皮发紧。
但幸好前几天刚经历过一轮“心理战”,这一次我更有应对经验了,既然一切都是未知,最重要是保持好心态,提升身体和心理的免疫力。深呼吸、多运动、多跟身边的人交流、多找事情做。
正好此时接到街道的电话,说我们虽未经湖北,但是手机号码被湖北移动扫到了,要求居家观察14天。我开始埋头投入紧张的居家办公中。
专注投入工作
我所在的科室(医科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是学校疫情防控核心部门,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密切跟进政策信息、报送疫情发展动态数据、联系学校和卫健委、协调学校和各附属医院相关工作等等。
居家办公的体验略感新鲜。每天在电脑前专注投入地工作,也很大程度地帮助我脱离了对隔离的焦虑和不安。
看着报表数字日日在下降,我欣喜不已,看着武汉数字依然数以千计,不禁又心情沉重。但更多的时候,看着学医的同行们临危不惧、坚定逆行的身影,我被一次次地震撼、感动,也自豪。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各地医学大咖奔赴武汉,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以“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无畏精神奋战一线,临危不惧,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履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我身边医生也都很忙碌,积极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或者到厦门市定点收治医院战斗。截至目前,我校各附属医院医务人员赴武汉已经超过百人!
科研人员在拼命研发疫苗、诊断试剂盒、医用防护新材料、制作防疫科普PPT、医用机器人;厦大的心理咨询师们在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不见面的心理援助,呼吸、催眠、减压、撰写心理援助文章,团体辅导、线上咨询。一个个看不见的战场上,一群群志愿者日以继夜,奋力厮杀。我的耳边不禁回响起学医时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积极展望未来
忙碌之余,不禁陷入深思。
欣慰的是疫情在慢慢缓解,相信最后的胜利终会到来。但面临危机时,应该有何心理准备?如何克服恐惧的心理?
有的人过度恐慌焦虑,有的人信谣传谣甚至造谣,有的人悲观厌世,有的人无所畏惧恣意妄为……如果说普通人的心理紧张有10分,3分来自疫情,而7分来自心理恐慌本身。
慢慢的,疫情也带来一些改变。
疫情教会我们不再拖延。人生目标更清晰了,想做的事、想联络的人、想去的地方,有机会马上去做,不再浪费生命。
要开心快乐,不再纠结小事,眼光开阔了,与生命相比很多事情都不重要,不再事事争论对错,要选择让自己快乐。
关心身边的亲人,亲人的陪伴永远重要,亲人的安危永远会牵挂在心上,有时间多陪陪父母。
疫情教会我们,经历过灾难洗礼后,我们会重新审视自身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调整好心态,活在当下,把时间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我们都会在创伤后获得成长。
作者介绍:
申东杰 厦门大学医科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兼职咨询师,厦门市心理学会会员,临床医学专业背景,讲师,在“健康报”等杂志发表多篇健康管理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