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社区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一站式社区 > 正文
化学化工学院开展“导师进社区”活动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6日 浏览次数:

2023年3月2日下午,化学化工学院翔安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邀请到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电化学》、Science China Chemistry 和《中国科学:化学》编委詹东平老师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学好数理化,科技职业道路才能走得高走得远。

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聂鑫和研究生辅导员王慧,硕博学生代表参与本次活动。

1.归纳总结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詹老师从日常生活中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出发,指出早在阿基米德提出杠杆原理之前,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在普遍运用杠杆,例如筷子、秤等;远在微积分理论提出之前,古代中国人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已经娴熟地应用积分知识了......他指出科学家与普通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善于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客观规律,特别是能够运用数学、物理的语言来描述各种自然现象,从而成为提出某一科学理论的人。其实,很多自然现象中国人在比较早的时候都注意到了,之所以没有提出相应的科学理论,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没有运用科学的语言去表述最一般性的原理。

2.注重大学中的学习

詹老师讲到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将西方推向了世界发展潮流的前端。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更重视高等教育,大学的学习强度和深度远比中小学繁重。而国内则是相反,中小学教育强度很大而且极其内卷,上了大学之后学习强度反而大大下降。在本科教育结束之后,我们的平均水平,就远远地落后了。由于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基础没有打牢,自主创新的能力就大大削弱了。因此,我们的同学要重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意识地夯实数理化基础,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实际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的内生驱动力。

3.打好理论基础

詹老师认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好比楼房的根基,根基不牢,则危机重重。以物理化学这门学科为例,它以数学、物理的语言定量地表达化学现象,构成化学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二十世纪我国研制“两弹一星”时期,国家并没有如今这般强大的计算机运算系统,很多核物理基础理论的计算都是通过“人海战术”。由众多优秀的会计师用算盘打出来的。试想,如果当年“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没有坚实的数理基础,何以能够把复杂的微积分运算转化为加减乘除等初等运算?没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就不可能发现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就不可能提出可量化的指导性的准则,永远只能停留在个案的研究,甚至只是不着边际地空谈。因此,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中,要扎实打牢数理化的理论基础,并充分运用它们,定量或者至少半定量地解析自己的科研成果;否则,将始终无法在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上取得持续性突破,不仅无法穷尽科学的奥秘,而且无法攻克目前国家面临的诸多“卡脖子”的产业技术难题。

4.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詹老师回顾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我国电化学研究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问题,当时担任卢嘉锡先生助教的田昭武先生,主动跨学科自学,“啃”下晶体管电子学、电子线路、数学物理方程等在当时看似与化学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率先在我国研制多种电化学仪器,建立相关的仪器方法,开展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成为国际上近现代电化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化学科学和技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厦门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一流的电化学科技重镇,实在是发轫于田先生当年的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改革复兴、高速发展的伟大时代。为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 “卡脖子”问题,詹老师教导青年学子,在科研工作中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和耐力,承担起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使命和担当。

5.师生互动


在近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互动中,全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提问。詹老师就如何成为优秀的科研人员给了同学们一些建议:多与导师进行有效沟通,导师往往经验丰富,也许会达到一“点”就通、豁然开朗的效果;与师兄、师姐、同门进行深入交流,你当下遇到的问题也许是他们已经解决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持续不断地学习,边学边做,日积月累,终有所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切科技发展都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有力支撑,否则就如空中楼阁,看似绚丽,却缺少根基。“要不是本科阶段读工科,知识视野就不可能拓宽;要不是研究生阶段读理科,电化学就不可能专精。”詹老师以亲身经历感召学生,要沉下心来做科研,不浮躁、不急求,学好数理化,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供稿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