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社区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一站式社区 > 正文
小“梯”大做——以“三因”规律搭建线下线上融合思政教育新载体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3日 浏览次数:

一、让电梯上网——“会说话的电梯”网络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强调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载体与形式,让主流价值浸润人心。学生公寓海报栏是一个常见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随着网络时代到来,网络思想教育形式不断兴起,传统线下宣传载体功能逐渐弱化,学生公寓海报栏等阵地因缺乏网络属性,渐渐失去吸引力如今不再常常能看到学生驻足在海报栏前观看海报的场景,公寓海报栏似乎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摆设”。然而,学校新建设的翔安校区映雪园区学生公寓楼栋电梯的出现,又给了我一个重新焕发线下宣传教育形式活力的机会。

2017年9月,学校映雪园区学生公寓投入使用。该园区6栋公寓都是11层的高,1层为架空层。由于楼层较高,因此在每栋楼东、西两侧各设置了2部电梯。临近开学前,准备在公寓楼栋张贴迎新海报便到公寓楼栋寻找合适张贴海报的地方。考虑到宣传效果,我寻找的适合张贴海报的地方,应该是学生出入频繁且人流量大的地方。经过一番考察,最后发现,只有电梯才是每位学生进出宿舍的必经之路于是我就选择在电梯里设置海报栏张贴海报。

但是,一开始我发现宣传效果并不好,同学们看着一张张平平无奇的海报,熟视无睹。我开始思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科学研究表明,通常人们在等电梯和在电梯内,有强烈的、下意识的视觉需求。此时如果在电梯内张贴足够精美、设计感强的宣传海报,人们就算多次阅读也不会产生抗拒心理。针对电梯所具备的“强制停留+视觉刚需”特点,将公寓楼栋的每一小小的电梯视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于2018年4月,创新性将电梯海报与网络传播相结合,打造了“会说话的电梯”项目。通过长达7年多的持续实践,小小的电梯逐渐被开拓为线下线上相融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具体而言,“会说话的电梯”项目就是线下以一张张精心设计、且富有思政育人味道的海报作为电梯“说话”的语言,当电梯门打开后,海报内容立即映入学生眼帘,这个过程似乎就是电梯“开口”在和学生说话互动。同时,同步将电梯海报发到公寓办微信公众号,形成“电梯场景触发-手机拍照/扫码互动-社交平台转发”的网络传播链条,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这种模式突破传统线下海报的单向传播局限,具有次数的高频性、人群的针对性以及目的的隐蔽性等优势,借助网络实现三大升级:一是传播范围网络化,学生拍照发QQ空间、朋友圈形成“二次传播”;二是互动形式数字化,通过二维码嵌入猜灯谜、留言板等功能,或者让学生与海报合影,让线下场景与线上互动无缝衔接;三是效果追踪数据化,通过公众号阅读量、转发量等数据,实时优化内容,让思政教育从“模糊传播”转向“精准触达”。

二、让电梯“网”罗人心:小“梯”大做的网络传播密码

如何让电梯“说”出的话既有思政味道又是学生爱听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因”思路,注重在海报内容和形式上“大做文章”,紧扣“能否看到(传播力)”“是否喜欢(引导力)”“是否相信(公信力)”“是否转发(影响力)”四个核心维度,从内容设计到传播路径全程植入网络思维,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电梯海报成为“能上网、被转发、有热度”的思政载体

因事而化:紧扣学生需求,破解现实困惑

思政教育的本质是“解学生之忧、答学生之惑”。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是电梯所关心的。在设计海报时,把准学生思想脉搏,从学生的“感知”出发,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和实际需求,为答疑解惑。例如,针对学生存在的“期中考试复习没动力”“不想打扫卫生”“毕业离校不愿收拾宿舍卫生”等问题,我设计推出“期中考得好,期末没烦扰”“劳动最光荣”“文明离校,包好才够味”等系列宣传海报,用贴近学生的话语化解思想困惑,用网络语言破解学生痛点引导行为向好。这种“从学生感知出发”的设计,让思政教育从“抽象说教”变为“具体指引”。

   

 

 

“期中考得好,期末没烦扰”主题海报

“劳动最光荣”主题海报


 


文明离校主题海报


因时而进:把握时间节点,借势热点传播

在不同的时间会与学生聊不同的话题,也是电梯与学生“唠嗑”的强项。我紧跟时代发展进路,捕捉合乎学生思想认识及接受特点的时机,因时而动、顺时而进,充分利用开学军训、考试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小学期、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如世界杯、某部新电影上映、某位明星出新歌等),推出各类有针对性的海报,加强爱国主义、学风建设、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教育等,让思政教育始终与时代同频,提升时效性与感染力。


“大学那些事”迎新主题系列海报,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迎接大学生活

  

借势《宠物小精灵》大电影设计学生防诈骗主题海报

 

  

借助刘若英执导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开展青春主题系列海报设计

借助世界杯热点,开展学风教育

因势而新:贴近学生话语,创新表达形式

紧扣社会热点,用学生的语言与学生聊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学生互动,让电梯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伙伴”。根据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处在成长转型期的“00”后,他们具有对自我“人设”的坚持,对美好生活的见解,既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在寻找群体归属感。我结合当代大学生群像特点,在宣传文案、语言风格、图案搭配等方面,精心设计,大胆创新,采用“戏精体”“扎心体”“佛系体”等表述手法,配上“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第五人格”“跳一跳”等为学生所熟知的游戏,绑定学生的各种内心诉求,增强海报的画面冲击感,让电梯“说”的话更加贴近学生,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引起学生对海报所宣传的价值观的共鸣。

“跳一跳”游戏与期末考试结合,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

此外,为了增加互动性,我还通过设计巨型海报让学生与海报合影(如女生节时,设计一对梦想的翅膀,海报中间留空,让学生站在中间,拍照时通过借位,梦想的翅膀便插在了学生身上),在海报上放二维码,学生扫码可以猜灯谜等方式,让电梯海报的内容层次更加立体与多样。相关照片在QQ空间、朋友圈自发传播,实现“思政内容 + 社交传播”的裂变效应。

        

注:女生节时,设计一对梦想的翅膀,海报中间留空,让学生站在中间,拍照时通过借位,梦想的翅膀便插在了学生身上以此增加互动性。

  

  在元宵节海报中融入原创灯谜,学生扫公众号二维码获取谜底,增加互动性。

三、让电梯“网”聚效应: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1.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

自2017年10月份“会说话的电梯”首次“开口说话”以来,已推出了40个主题近300张电梯海报,线下成为学生每日必看的“思政风景线”,线上通过学生自发转发、校园官微联动,形成“电梯-朋友圈-校园平台”的传播链条。富有创意的海报深受学生欢迎,常被学生拍照并发到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中,实现了宣传内容再次传播,形成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宣传效果。据统计,“会说话的电梯”系列海报推送累计阅读量达30万+,相关微博阅读量达50万+,单张海报传播度最高近2万。

此外,电梯海报还被厦门大学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翔安校区学生会等平台转发宣传有的海报还被学生取走收藏,贴在自己的宿舍内,实现“从电梯到宿舍”的延伸渗透。通过圈层裂变和学生卷入,全方位撬动了宣传传播势能。

2.斩获校内外各级各类荣誉

除了收获了学生的喜爱,“会说话的电梯”品牌项目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收获也颇丰。其中,手绘军训那些事系列海报荣获2018年全国“开学季”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全国仅3个)和最佳内容奖(全国仅2个)、2019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其他类网络创新作品二等奖;当期中考遇上双十一系列海报荣获2019年“忙·不茫”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全国仅3个);《物以类聚 人以情分》垃圾分类系列海报,获厦门大学第二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箭牌“垃圾投进趣”青年全国青年公益实践大赛全国总冠军(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项目获得厦门大学第二届机关优秀工作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工作案例奖”、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创新成果奖评选一等奖;基于该项目的创新实践,学生团队还获评厦门大学学生最高荣誉——厦门大学通令嘉奖

(二)主要经验

1.挖掘“生活场域”的思政潜力

学生公寓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乃至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在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天然的环境优势,电梯作为“必经空间”,其价值的挖掘印证了“生活处处是课堂” 的理念但也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公寓各类环境中,寻找、挖掘合适的教育载体。比如有学校的宿舍是出过较有成就的名人的,而这就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教材;有的学校宿舍楼起名“勤”“笃行”“囊萤等,都可以成为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平时工作中要注重利用好这些鲜活的载体。

2.践行“三因”规律的实践逻辑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切实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把准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情绪”(比如学生明明已经考试很累了,就不要再去宣传说要珍惜时间、抓紧学习),同时精准“翻译”学生情绪,避免“疲劳说教”,用“走心” 内容实现共情共鸣;把握节点与热点,让思政教育“不脱节、不滞后”;用学生语言讲好思政故事,从“迎合口味”到“赢得内心”,提升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3.构建“双线融合”的传播矩阵

在网络时代,海报栏等传统线下思政宣传载体可以植入“可传播、可互动、可分享”的网络基因,以线下场景为“流量入口”,线上平台为“传播枢纽”,做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树立用户思维,把握学生思想生活动态,找到学生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有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树立互动思维,改变传统海报单向传播、缺乏互动的思维,改进呈现方式,引入互动渠道,促进传播内容的生动化、趣味化,加强“软传播”“巧传播”和“跨界传播”,把“我们希望灌输的”与“青年学生关注的”结合起来,巧妙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议题,把握思想政治引领力;树立迭代思维,要重视从小处着眼的“微创新”迭代思维。首先是要快,要及时抓住热点,快速出击;其是要可持续,在推出一期海报后,就要及时总结,同时着手下一次的海报设计,形成可持续的影响力要树立精准思维,通过分析公众号后台的阅读高峰、转发来源、互动关键词,精准把握学生关注点。

四、让电梯“网”罗未来: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本项目实践证明,传统线下载体只要注入网络思维,就能从“静态宣传”变为“动态传播”,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未来将持续探索“小空间+大网络”的融合路径,让每一部电梯都成为连接思政教育与青年学生的“网络节点”。为进一步提升“会说话的电梯”项目实效,结合项目现有基础,从三方面融合优化:

一是深化“三因”策略与动态响应结合。扩大学生问题收集渠道,通过公寓网格员反馈、线上问卷等,针对考研焦虑、人际交往等新困惑设计主题,延续“因事而化”的针对性;提前规划校庆、政策发布等节点内容,融入校史教育和时事解读,强化“因时而进”的时效性;追踪“原神”“特种兵旅游”等新元素,贴合“因势而新”的创新性。同时增设“树洞”二维码,形成“提问—解答—反馈”闭环,增强互动性。

二是升级互动形式与传播链条。在合影、猜灯谜基础上,增加“海报接龙”活动,优化公众号“背后故事”推送,邀请设计者分享思路;建立效果评估机制,通过扫码率、转发量调整内容风格。扩大线下海报张贴展示的阵地,比如在学校教学楼的智能屏展示系统,实现海报滚动更新与“即时海报”功能,如运动会期间实时推送加油内容,提升传播效能。

三是联动公寓载体与品牌延伸。将电梯海报与楼道文化墙呼应,如“勤业”楼海报结合劳模事迹;开展“我为电梯代言”设计大赛,将优秀作品纳入项目,实现全员共创;汇编海报手册,建立跨校联盟,扩大育人辐射,让项目成为更立体的思政教育阵地。

文图/郭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