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地球学院始终坚持助学、筑梦与铸人相结合,确立了“经济上予以资助,生活上予以照顾,思想上予以引导,学习上予以帮助”的资助育人方针。
科研助学,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
学院院长王克坚教授以身示范,探索建立“科研+助学”新模式,首先为困难生创设实验助理岗位。他的初衷不仅在于为困难生缓解经济困难,更在于助其立志、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帮助。2013年,王院长首次在自己的实验室设立勤工助学岗位;2016年,他又设立海洋生物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育项目,带动一批教师和同学的热情参与;近年来,他又招募了多名经济困难学生到实验室参加勤工助学。参与其中的困难学生表示,这样的勤工助学不仅能缓解自己经济上的压力,重要的是,尽早进入实验室、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自强自立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在院长的带动下,多名专业教师也加入科研助学行列,倾情助力,传递爱的接力棒,营造了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全面提升育人成效,培养了一批热爱科研,意愿投身科研且具有感恩之心的海洋学子。
校友助力,打造资助育人新阵地
惠州迪芬尼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刘晓彤是海洋与地球学院1986级校友,他不忘母校恩情,始终关心关注学院发展,尤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弟学妹们,在学院设立了TYM 新声力量奖(助)学金,每年资助学生10名(8名本科生,2名研究生)。他希望每个学弟学妹专心学习,不要被家庭经济困难所累,知识就是力量,要相信困难只是一时的,路会越走越宽。他还以自身创业的经历激励海洋学子,同时积极为同学们提供就业指导和校外实践平台等,为困难生提供实习机会和锻炼平台的同时,解决实际困难,提供经济支持。
2019年3月起,校友和社会爱心企业还相继支持设立了博海奖学金、中天海洋奖学金等,每年共资助30名学生,这份来自企业的爱心激发了同学们的奋斗热情,就像是一颗种子,让感恩之心在大家心里生根发芽。受助的学生中,不乏学生干部、科研大神以及科普达人,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选树典型,构建资助育人新体系
学院2015级本科生许继聪努力向上向善,本科毕业后毅然加入研究生支教团,为西部的支教事业贡献力量,曾获评厦门大学“十佳志愿者”。2020年重返校园的他依然积极发光发热,活跃在科研和各类学生工作中,努力传播正能量。

学院2017级本科生姚程成在2020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中获最高奖——南极奖,他还担任学生会轮值主席,参演校庆精品话剧等,克服经济困难,全方位提升自己,成为同学中的榜样。

2017级本科生王微一举夺得2020URC国际水下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兼银奖,心怀海洋,热衷科研,不惧挑战,以奋斗致青春。他们的事迹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为困难学子增强了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海洋与地球学院不断创新资助育人模式,除了上述几项措施之外,更加重视学生诚信、感恩、励志、勤俭教育。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如小学支教、慰问孤寡贫困老人等公益活动,帮助困难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诚美厦大,信达天下”主题班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努力营造明礼诚信、知恩图报、自强不息的良好氛围。
受到资助的同学们表示,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定将坚定投身海洋的初心,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进取信念努力拼搏,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的培养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海洋与地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