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的发展概况
厦门大学是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倾资兴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学校1937年改为国立,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文理综合性大学,1963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1998年被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计划,成为国家首批重点支持建设的院校之一。
学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20世纪40年代,学校连续两年在国民政府举办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赛”中蝉联冠军,一时名震全国,载誉海外,被国际友人称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被当时国民政府称为“东南唯一国立学府”、“粤汉铁路以东仅存唯一最高学府”和“国内最完备的大学之一”,由此获得“南方之强”之美誉,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在新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学校的一批优势学科被调整到其他高校,如航空工程学系调出与清华大学等学校的航空系合并,另成立航空学院(后经调整成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科土木、机械和电机三系被调整到浙江大学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政法系归并到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企管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海洋系调整到青岛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农学院与福大农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教育系并入福建师范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剩余的工科全部教师和部分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前往福州,全力支持创建福州大学。这些调整出去的学科后来均整合成为这些高校的优势学科,在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84年的办学历史中,厦门大学名师云集,群贤毕至。著名医学家林文庆、物理学家萨本栋、生物学家汪德耀、经济学家王亚南、化学家田昭武曾先后出任校长;先后在学校任教、就学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55人;著名语言文学家鲁迅、林语堂、孙伏园、沈兼士、周辨明、罗常培、虞愚、郑朝宗、陈灿,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张星�R、史禄国、顾颉刚、傅家麟、韩国磐、陈诗启,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著名哲学家张颐、陈定谟、邓以蛰、汤用彤、朱谦之,著名化学家刘树杞、纪育沣、张资珙、蔡馏生、傅鹰、卢嘉锡、钱人元、陈国珍,著名生物学家秉志、陈子英、曾呈奎、唐仲璋、严楚江、何景、金德祥,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周家树、张希陆、陈景润、林群,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朱志涤、谢玉铭,著名土木工程学家黄中,著名法学家陈朝璧,著名教育学家庄泽宣、孙贵定、杜佐周、钟鲁斋、陈友松、林励儒,著名经济学家郭大力、肖贞昌、郑世察、陈德恒、陈其鹿、曾天宇、陈振骅、钱伯海,著名海洋学家唐世风、郑重、李法西等一大批名家均曾在我校任教。
今日之厦门大学,群贤荟萃,聚集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创始人、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骨干,如著名化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蔡启瑞教授,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田昭武教授、张乾二教授、黄本立教授、万惠霖教授、赵玉芬教授、郑兰荪教授,著名寄生虫学家、中科院院士唐崇惕教授,著名植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鹏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邓子基教授、常勋教授、黄良文教授、张亦春教授,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著名法学家陈安教授等。学校现有教职工3841人,其中两院院士15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6人);专任教师195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87人(含博士生导师349人),副教授64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8人,中青年教师中有1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人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8人被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4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人获得首届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
学校勇于创新,注重学科建设,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引领和开创了一批新学科和新专业。上个世纪30年代,在前校长林文庆的领导下,学校就已经建设成为具有19个系,涵盖文、理、法、商、教育、工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艰苦的抗战时期,在校长萨本栋的苦心经营下,保留了文、理、法、商等优势学科,发展了工科,将学校的学科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建国初期,众多优势学科被调整到其他院校,学校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校长王亚南精心保留了一批年青的学科骨干,拓展了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如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研究、部门经济学研究等,为日后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经几代厦大人的努力,现在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6个承担本科教学的学院,包括45个系和80个科研机构,成为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拥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0个专业可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64个专业可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70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基础科学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学科列入国家“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11个学科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此外,还有65个福建省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研究中心。
学校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类科技文化的传播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国家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5项;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学校SCI论文引用次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2位、23位和22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九五”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79项,其中首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6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名;2003年和2004年分别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项和28项,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第三名。近3年,教师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9747篇,其中文科类发表在核心刊物以上的有1805篇,理科发表在国内外刊物2297篇,SCI有726篇,EI有226篇,ISTP有101篇,论文数量和质量在国内高校居于前列。尤其是在2004年,我校郑兰荪教授、戴民汉教授分别在国际权威刊物《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全校教师目前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750项,科研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和校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创校之初,陈嘉庚即把国际化作为厦大的办学方针。到目前为止,学校已与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国(境)外的8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尤其是学校利用特殊的区位优势,与台湾成功大学、淡江大学、政治大学等24所高校、63个研究所和34家新闻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祖国大陆对台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接受来访学者、专家5000多人次,受邀请与派出合作研究、讲学、进修等人员1000多人次。举办了60余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如国际电化学年会、国际统计物理会议、亚洲分析科学大会、亚太地区私立高等教育会议等。学校设立的“南强学术讲座”吸引了140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或学者来校讲学和学术交流。特别是在2003年,厦门大学与国际上5个国家的6所知名院校成立了“七校联盟”,2005年该联盟扩展到7个国家8所院校,成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新模式;厦门大学是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最早的大学之一,1956年,学校成立华侨函授部(后改为海外教育学院),并开办海外函授教育,是我国高校第一个开展海外教育的专门机构。近5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2万多名海外函授生和9000多名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各类外国留学生或台、港、澳学生,海外教育学院已经成为全国对外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2005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留学预科学院。厦门大学走向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国际化平台已初步形成。
学校在84年办学中,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厦门大学共为国家输送了本专科生15万余人,研究生2万余人,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曾在我校求学的两院院士有28人,他们是著名化学家卢嘉锡、蔡启瑞、张存浩、张乾二、邓从豪、田昭武、林尚安、梁敬魁、刘思职、万惠霖、吴新涛、郑兰荪、蒋民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林群、柯召;著名生物学家伍献文、曾呈奎、陈宜瑜、唐崇惕、林鹏、肖培根,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曾融生,著名机械学家陈一坚、艾兴、阙瑞麟、张启先,培养的知名学者有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吴亮平、葛家澍、余绪缨、邓子基,著名语言文学家周辨明、刘再复、林干泉、陈章太,著名历史学家林惠祥、傅家麟、韩国磐,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等。学校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第一位审计学博士、第一位财政学博士、第一位海洋学博士、第一位高等教育学博士。我校毕业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校学子还在东南亚和台港澳享有盛誉,为东南亚和台港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学校积极倡导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近年来,学校针对高校规模扩张对本科教育的冲击,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教学运行机制及其配套改革作为突破口,在本科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自2001年以来,学校共立项教学改革项目301项,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3项,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3项。在近两届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9项,从而使学校教学成果获奖连续两届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共获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今年有14门课程被推荐参评国家精品课程;福建省精品课程28门,福建省精品课程立项项目44项。自2002年以来,全校共出版教材314部;在国家“十五”优秀教材评选中,学校有7种教材获奖;16种教材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16部教材列入“高等学校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出版计划”。此外还有教育部理科基地名牌课程7门;福建省优秀主干课程39门。
学校重视本科教学,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2000年以来,厦门大学学子在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5个金奖、2个银奖和5个铜奖的好成绩,获得2004年全国唯一的最佳表现团队奖,并3次被授予“高校优秀组织奖”。在第六、七、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2次获“高校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在全国数学建模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2001~2004年共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奖2项,特别是在2003年全国数学建模设计竞赛中,数学科学学院邹宇庭同学代表的本科生参赛队获得了全国唯一的特等奖。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机器人竞赛中也有不俗表现,共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学校教学投入大,办学条件好。近年来,为了落实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学校大力加强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从1997年起,教学经费持续增长,基础教学设施、公共教学服务体系以及部分基础教学实验室得到明显改善,成为我国办学条件最好的大学之一。
学校现拥有校本部和漳州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300余亩,校园环境堪称一流,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1994年获原国家教委授予“文明校园”殊荣。教学用房(含教学、实验、图书、学生宿舍、食堂、体育用房)建筑面积达1159917.29平方米,体育建筑面积达115754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学生阅览座位6394个,图书馆藏书375万册,期刊种数2万多种,这些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