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大海上的探路人――宋兴尧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19日 浏览次数:

大海上的探路人­――宋兴尧

­――献身海洋测绘事业的优秀地方大学生军官、

海军作战支援舰第二支队侦测船大队

高级工程师宋兴尧同志先进事迹

 

2005417日,一个从解放军第113医院传来的噩耗,震惊了海军作战支援舰第二支队侦测船大队的官兵们:大队测绘处高级工程师宋兴尧因病去世了。

大家实在不敢相信,186的大高个子,41岁正当盛年,一向生气勃勃,工作成果累累的“宋高工”,真的走了?要知道,3月上旬他还去北京参加了一个重要会议,并抽空跑遍了京城的各大书店,购回了一大批专业用书。回来后住了10天医院,在病房里还在修改大队年度水文气象调查技术设计书。出院后撰写完成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水文气象条目初稿。43日、6日参加了舰队组织的高工续评考试。47日再次住院后,还念念不忘海上的事情,反复向有关同志作交代。

但官兵们不知道的是,宋兴尧的那次出院,是他偷偷跑回来的,医生根本就没同意。那时,他已经被初步诊断为骨髓增生性贫血。从来不向困难和挑战低头的他,在知道病情的严重性后,决意出院,他要用估计已不多的时间,把手头上未了的工作抓紧完成。

官兵们更不知道,舟山保障基地党委刚刚在415日呈报宋兴尧为“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人选。入伍19年,宋兴尧在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他是国家“908”专项技术专家组成员、首席科学家,《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委会委员,海军海洋调查资料评审技术及验收委员会委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客座教授。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干部,2次荣立三等功。

宋兴尧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可容纳200人的灵堂,里里外外挤了800多人,有上级首长和机关代表,有自发赶来的已经转业、退伍的旧日战友,也有正在天南海北执行任务的大队官兵,其中许多人都是头天晚上赶回来,参加完遗体告别仪式后又匆匆返回任务地,连家都没有回。大家只有一个心愿,最后看一面他们叫惯了“宋高工”的宋兴尧。花圈多得挤不下灵堂,许多人泣不成声。海军领导机关在唁电中称赞宋兴尧“为海军海洋水文气象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海军水文气象事业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去世是“海军水文气象保障事业的巨大损失”。

作为一名地方大学生军官,一名基层一线的科技干部,宋兴尧以他热爱海洋、振兴海军、献身海测的崇高思想和突出成就,赢得了部队党组织、领导和广大官兵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赞誉。熟悉他的同志们都说他是属于大海的。他自己也说过:“我学的是海洋专业,干的是海测事业,生是大海的人,死是大海的魂。”

一、爱国从军,献身海测,十九年矢志不渝闯大海

宋兴尧的老家在钱塘江南岸的浙江上虞县。钱塘江海潮日复一日奔腾不息的奇观使他从小就对大海有着一种好奇和向往。从著名的上虞春晖中学念完高中后,1980年起,他连续三年报考厦门大学海洋化学专业。19829月,他终于走进了厦大的校门,如愿以偿地成为海洋化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从此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年的大学学习,使他对海洋对于人类生存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建设腾飞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人在厦门,使他对海军建设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身处经济特区,耳闻目睹,使他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爱国热情日益高涨。他在毕业时的自我鉴定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发了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并且写道:“对祖国的爱,还来自于当代最可爱的人──解放军。他们为祖国,为人民,把自己对人民、对祖国爱的这一腔热血洒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教育了我,激励我的爱国之情。”19866月宋兴尧要毕业了,这时海军到厦门大学招人,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负责招收工作的部队干部问他:“你为什么想当海军?”他说:“我从小就向往解放军,现在学的又是海洋专业,相信到海军肯定能发挥我的特长,为海军建设作贡献。”

分配到侦测船大队(当时叫海测船大队)后,在入伍教育中,宋兴尧了解到,这是海军组建最早的海洋测量调查部队之一,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大队老一辈测绘人,曾为新中国绘制了第一张海图和第一份海洋水文气象调查资料。1963年,大队刚成立不久,就出色完成了“跃进号”沉船勘测定位任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宋兴尧听着老测绘人的故事,看着荣誉室里的奖状和锦旗,默念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特别守纪律”的团队精神,暗下决心,一定要向前辈们学习,做一个测绘尖兵。当时,组织上曾考虑把他留在机关工作。但宋兴尧却主动申请去海洋调查中队,到海上第一线做水文气象调查。他说,自己学的是海洋专业,离开了大海就失去了专业生命。从此,他凭着对海军的热爱,对海洋调查事业的热爱,开始了19年与大海为伴的奋斗历程。

海上作业的艰苦,不亲身经历,是怎么也想象不出的。第一次出海,作为刚分下来的大学生、新同志,中队领导和战友们都很照顾他,没有安排他承担具体工作,只是让他适应一下海上工作环境。别看宋兴尧是个186的大个子,晕船却十分严重,呕吐也很厉害。好几次吐得全身没有一点力气,但他始终不愿去床上躺一躺。别人劝他,他说,人是有惰性的,克服晕船是要靠毅力的,如果一开始就被晕船击倒,以后想站起来就难了。返航途中,几天来很少进食的宋兴尧,两腿发软,直不起腰来,但他还是坚持让战友搀扶着站到了甲板上。面对黝黑而又波涛汹涌的海面――他突然间放声大喊:“大海┄┄,我一定要认识你、战胜你!”返航后好几天,宋兴尧都没缓过劲来,有的战友劝他,如果晕船严重,可以给领导说说,重新调到岸上工作。但他还是那句话:“我不能离开大海”,坚定地留了下来。

海军海洋水文气象调查,是为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发展海洋经济当探路先锋的。军舰尤其是潜艇出海,水中兵器包括水下战略武器的试验、使用,开发海洋资源,规划海上航线,甚至处理涉外海域主权纠纷,都需要有准确可靠的海洋水文资料作保障、作后盾。19938月,军委江主席签署命令,给在海洋测绘工作中功绩卓著的海测船大队记集体一等功。当时已是一名测绘老兵的宋兴尧,感到了一种无上的光荣,更加坚定了为海军海洋水文气象调查事业作贡献的信念。在宋兴尧入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海洋调查装备十分落后,海上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宋兴尧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地方大学生出身而躲让,无论是毕业时干技术员还是后来当工程师,每次出海,坚持和战友们一起摇绞车、采数据,风浪再大,也一丝不苟。数据采集回来后,他又和战友们一起像数米粒一样对成千上万组数据逐个甄别整理,常常一干就是几个通宵。原本好好的眼睛,没几年便戴上了厚厚的镜片,不到30岁满头青丝便生出了缕缕白发。就是后来调到测绘处工作后,他也坚持每年随船艇出海作业。入伍19年,宋兴尧出海300余次,走遍了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先后参与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海洋普查中的“南海海洋水文气象综合调查”、“台湾海峡及台湾周边水文气象综合调查”、“东南沿海水文气象综合调查”、“对马海峡水文气象综合调查”等20多项重大专项任务,参加了实施21世纪国家海洋战略和我军建设战略所必需的特定海区水文气象信息保障等30多项重大任务,完成了我国专属经济区及西太平洋水文气象要素图10000余幅,他撰写的《南海海域海洋水文气象综合调查报告》和《台湾海峡海洋水文气象调查报告》填补了国内空白。

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十万�珊2庹鞒探üσ�

宋兴尧入伍后的19年,是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被日益认识的历史新时期,是海洋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与统一中的重要作用被日益认识的历史新时期,是海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也是国家和军队海测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历史新时期。在这19年中,宋兴尧继承了老海测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而作为新一代海测人,新时期的大学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宋兴尧敏锐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努力把最新的科技手段、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掌握新装备,学习新技术,才能实现海测事业新的发展和跨越。宋兴尧去世后,同志们为他作了一个统计,他19年在海上走过的作业航程,有30多万公里,可以绕地球7.5圈。而在这1930多万公里的海测生涯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成为了一道最光彩耀眼的航迹。据统计,19年来,他在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作中取得科研成果共30多项,创下了海军水文气象调查和海洋测绘的5个之最,他完成的《海洋调查规范》,被定为国家标准。以至于国家和军队有关权威部门的领导在说起宋兴尧时,都认为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我国海洋水文气象领域的科学家。

1988年,宋兴尧所在中队接收了一台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智能自容式海流仪,这在全军是第一家。由于是通过民用渠道引进的,军队人员无法得到相关技术培训,仅有的一本使用说明书还是全英文的,因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让仪器躺在仓库里“睡大觉”。当时入伍还不到两年的宋兴尧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和这个“洋玩意”“斗斗法”。他的想法得到了大队领导的支持。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他逐字逐句准确地翻译了使用说明书。紧接着又夜以继日地泡在仪器房,按照说明书,对着实物,把每个部位、每个元件逐一进行比对分析,逐步掌握了仪器的基本原理、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历经半年多时间的刻苦钻研,终于玩转了这套“洋玩意”。该装备正式用于海上作业后,一下子缩短了我海军水文气象调查与国际领先水平之间20多年的代差。宋兴尧也因此成为海军掌握自容式海流仪技术的第一人。

1990年以前,因为我国一直没有某海峡准确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海军潜艇行动受到很大制约。这一年,大队领受了总部下达的代号“905”的某海峡水文调查任务。经过官兵近一年的连续战斗,海上水文调查任务顺利完成。第二年,海军在青岛组织专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过程中,遇到了“特殊温跃层的拐点”这样一个难题。专家们争论了很久,难于作出定论。再去重测一遍,或者对出现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放过去,都不可行。这时宋兴尧大胆提出利用已有数据,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演绎、解释和验证这个课题。他说干就干,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特长,自编程序,整整用了四个星期,最后终于将 “特殊温跃层的拐点”这个难题破解了。此举大大加快了我们自己的某海峡潜艇专用海图的诞生步伐。而把计算机仿真技术成功应用到海军水文资料处理实践中,标志着由传统的数据处理模式,向现代科学处理方法的跃进。宋兴尧因此又成为了掌握这项技术的海军第一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批高新技术仪器相继配备到大队,但由于一些仪器存在技术上的缺陷,影响了实际使用效能,宋兴尧又开始把眼睛盯在了对装备的技术革新上。1994年,大队接收了一台从国外引进的走航式海流仪,在使用中发现该仪器在海流信号识别上难辨真假,异常值处理上“先天不足”,影响了海洋调查的质量。宋兴尧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刀”对该装备动“手术”,革新了自动甄别系统,解决了存在的问题,使海流测量又快又准。大队引进的USM-60型声学海流计,很先进,但所配备的锂电池,不但使用寿命短,价格昂贵,而且还很难买到,仪器经常不得不因此“趴窝”。宋兴尧对此非常着急,找来国内几十种牌子的电池做测试,反复进行比对实验,寻找替代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终于发现某高档碱性电池稍作改变,就可以拿来使用,打破了外国专家断言中国没有电池可以代替的神话。他的发现成果被部队推广,每年为部队节约了大量的经费,还使该设备的使用效能成倍提高。

2001年,大队到东海潜训区进行水文气象综合调查,历经两个多月艰辛采集的数据,回部队后因电脑硬盘有物理损伤读不出来。虽然经过宋兴尧三天三夜的紧急抢救,终于挽回了数据。但这件事使他感到,大气波导系统在作业时每秒钟都要进行数据采集,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储存庞大的数据量,一个硬盘实在不保险。于是他又对大气波导系统进行技术革新,通过磁盘列阵的办法,安装自动备份系统,从此大气波导系统有了“双保险”。

经过多年的建设,海洋调查中队的高新技术装备已经占到了90%,为了让官兵尽快驾驭新装备,宋兴尧主动承担起了给大家当老师的任务。1998年,中队引进了一种集海水温度、电导率和水深测量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测量仪器,科技含量非常高,文化水平一般的战士很难掌握。他每天画出仪器的一部分电路图,对照图纸向大家讲解原理,手把手地教操作,使大家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了仪器的使用,工作效率一下子提高了5倍。经过宋兴尧多年的言传身教,如今中队85%的官兵都成了技术能手,年年出色完成任务,其中,他曾担任分队长的海洋化学分队,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三、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一辈子无怨无悔为海测

翻开宋兴尧的档案,有这样的一段话不止一次地出现:“没有党我也不可能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一个大学生,转而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是党给了我知识,是党给了我智慧,我的一切都属于伟大的党。我应尽自身的全部努力,为党为人民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一段语言朴素但感情真挚的心灵表白,也是宋兴尧一生奋斗奉献的思想基础。宋兴尧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在遭遇家庭的不幸、面对生活的磨难时,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履行着对党的承诺,在海洋测绘事业上顽强拼搏。

知道宋兴尧经历的同志们,都认为他的一生很不容易。41岁的宋兴尧,离过一次婚,那是在1997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把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作重点转向了东南沿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宋兴尧几乎每年都有四到五个月的时间在海上,返航后还要用近半年的时间进行资料处理,一年到头顾不了家,导致他与前妻的感情越来越淡,矛盾越来越深,到了1997年,夫妻关系已接近破裂。就在这年夏天,大队接受了厦门港新锚地建设勘测和海底排雷工程任务。作为厦门大学的学生,宋兴尧对厦门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也知道,很久以来,由于战争年代在水底留下的雷弹一直未作彻底的清理,制约了厦门港的建设和厦门特区经济发展。因此,尽管自己家庭已岌岌可危,他还是毅然南下,去了厦门。由于工程时间长,知道他家庭情况的领导和同事们中途有好几次劝他回去看看。可是宋兴尧始终记着自己是技术负责人,“我走了这边怎么办?”厦门港排雷工程在当年取得了圆满成功,应用的多项技术还填补了我军探扫雷史上的空白。但当宋兴尧结束任务回到家里时,迎接他的是妻子递上的一纸离婚协议书。

婚姻的变故给宋兴尧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但他挺住了。为了不影响工作,离婚后不久他就把年仅4岁的儿子送回了上虞老家,托付给了父母,自己继续出海搞测量。宋兴尧父亲是一个建国初期入党,担任过2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在他上大学临走的前夜,父亲曾语重心长地跟他谈了一次话。宋兴尧记得最牢的是父亲说“希望你们年轻人在外面做事,什么时候都不要吝惜自己的力气”。当看到离婚后的宋兴尧依然那样忙事业、忙工作,自己也有承包地要种的父母亲没有怨言,默默担起了照看孙子的任务。但3个月后,宋兴尧出海归来赶往老家看儿子时,见到的一幕却让这个186的大男人再也没有挺住:年迈的父母亲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干活,年幼的儿子坐在田头,弄得浑身是泥,嘴里啃着的一个苹果也早已成了泥团子。他抱起儿子,失声痛哭:“儿子呀,爸爸对不住你!”他把孩子重新接回了部队,但不久后再次出海的他又只能把孩子扔在部队家属区吃百家饭。直到他再婚后,孩子才算重新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其实,宋兴尧的生活原本可以不用这样艰苦。他是厦门大学的高材生,他学习的专业,在东南沿海一带特别吃香,不仅在地方水文气象、环保等政府部门用得上,在海水养殖、鱼虾苗孵化等经济行业也用得上,和他一起毕业分配到宁波的几个同学,都比他过得好,有的已是家产百万。驻地附近的水产养殖户多次来劝说,只要宋兴尧脱军装与他们签约一起干,拿高工资不用说,还在宁波市区黄金地段送他一套房子。宋兴尧还是计算机技术的行家,人称“快手宋”。一名经营计算机公司的同学向他吹过风,以宋兴尧的计算机技术,只要肯加盟他们公司,保证年薪不菲。面对同学之间经济收入的反差和地方优厚物质利益的吸引,宋兴尧不是没有心动过。他老家在上虞农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作为兄弟姐妹四个中最有出息的一个,他始终感到自己有责任让父母过得好一点。自己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第二次结婚后,爱人又没有工作,女儿生下后,家里两个小孩,负担很重,他很需要钱。但心动归心动,行动归行动,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扑在工作上。他经常跟同志们讲,上大学时就知道自己学的这个专业很热门,也很能用来赚钱;毕业时选择到海军,自己也知道从此就没有了赚钱的机会。但自己实现了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大海的心愿,实实在在为国家、为军队当了回海上探路先锋,比什么都高兴、都满足。

四、笑对生死,魂牵海测,四十天鞠躬尽瘁谱绝唱

一个人,在顺利时能专注于事业,已属不易;在遭遇困难和艰辛时,还能对事业孜孜以求,更是可贵;而面对生死考验,仍然牵挂事业,忘却自我,则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了。宋兴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200538日,宋兴尧到北京参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撰写培训会,发起了高烧。他不知道,这时,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40天倒计时。

39日下午,会议安排休息,但高烧不退的他非但没有听从一同开会的海司航保部领导的劝告,住院治病,反而跑遍了北京的各大书店,去购买参考书。从街上回来时,已经感觉有些虚脱的他,背回了沉重的一大包十几本参考书籍。有同事埋怨他是不是连命都不要了,他说:“编写军事百科全书需要很多参考资料,来趟北京不容易,得趁机会多买点!”

回到部队后,他依然高烧不退。312日,领导和战友们好说歹说才硬把他送进了113医院。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为了能让他在医院里住下去,战友们便自发地轮流去陪护他。对此,他很不高兴。他说,年初大队工作这么忙,为他一个人牵扯这么多人力、精力,没有必要。对前去探视的大队领导,他谈得最多的也是工作。他要求大队领导不要为他的这点“小病”分散精力。住院第3天,他要求测绘处的同志把大队年度海洋水文气象调查计划书带给他,由他在医院里进行修改。

到了第9天,他被初步诊断为骨髓增生性贫血,转到了血液科。从战友们特别是妻子的强颜欢笑中,他知道了自己病情的严重性,想到手头还有许多工作没完成,他在医院再也呆不下去了。他多次恳请医生让他出院,都没有得到同意。322日他自己偷偷走出了医院。回到大队,他立即加班加点地撰写《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水文气象条目的初稿,修改完善了大队年度水文气象调查技术设计书。46日坚持参加了舰队组织的高工续评考试。这时,他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47日,他自己主动回到了医院。

宋兴尧再次住院后,大队海洋调查中队中队长缪峰专门派了两名与他很熟悉的老士官去医院护理。谁知两人一到医院,就被宋兴尧赶了回来。他打电话给缪峰说:“部队马上要出测了,这两位老士官是骨干,部队更需要他们。”其实,这时的他,病情已十分严重,短短的几句话,他打了两个电话才说清楚。两位老士官含着热泪离开了医院。10天后也就是41712时,宋兴尧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19个春秋的海军海洋水文气象调查事业,离开了他深爱着和同样深爱着他的战友、亲人,年仅41岁。他走得很急,去世前2个小时,还从病床上坐起来,跟来医院看望他的大队长、政委汇报自己做的海洋水文气象调查技术设计书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水文气象条目的初稿完成情况,以至于竟未能给父母、妻子、儿子和刚满7个月的幼女留下最后的遗言。

宋兴尧去世后,大队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他10多天前用过的电脑上发现了这样一段话:“人是一定要死的,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我知道我的生命比一般的人可能会更加短暂(尽管我是那么地热爱部队,热爱我的亲人、战友,热爱我所从事的海洋水文调查事业),但我绝不因为生命的短暂而失去意义。相反,正因为短暂,赋予了我更多、更重的责任。只有奉献,才能把短暂生命升华为永恒的美丽……”

宋兴尧在海上战风斗浪19年,虽然辛苦,他挺住了,没有一丝的退缩;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水文气象调查,虽然艰苦,他和战友们一起扛住了,出色完成了任务,不辱使命;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干部,虽然清苦,他忍住了,始终视名利如浮云,视事业如生命;甚至连前妻因不理解而离他远去,虽然痛苦,他也经受住了,始终矢志不移干事业。总结他的一生,热爱海洋、振兴海军、献身海测的远大志向始终是那么坚定;积极开拓,不断求索,坚持探究大海奥秘的进取精神始终是那么坚定;讲求科学,运用科学,在海洋水文测量事业中坚持开拓创新的科学作风始终是那么坚定;正确面对困难和诱惑,正确处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坚持为国家和军队建设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始终是那么坚定。

宋兴尧人已离去,但战友们都相信,都说,他还在大海上,也一直会在大海上,他与大海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