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从“一盏灯”到“一座灯塔”,诠释一名辅导员的职业心路----专访首届厦门地区高校“十佳辅导员”冯海蓉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6日 浏览次数:

“跟学生在一起永远是最开心的事情,因为他们,我感受到了作为辅导员的全部幸福。”

说这句话的人名叫冯海蓉,我校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辅导员。采访中,她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和蔼可亲。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辅导员,可学生都亲切地称她“分解忧愁的知心蓉姐。当学生迷茫沉沦时,她是及时送上温暖与抚慰他们的“心灵医师”;当学生怯懦徘徊时,她是用智慧引领他们找到人生导航的“成长向导”;当学生收获成功时,她是第一个分享喜悦并提出建议的“知心朋友”。

“做一盏灯,为每个学生照亮眼前的路”

2003年,冯老师硕士毕业,怀着极大的兴趣决意来到厦大当一名辅导员,这一坚持就是六年的付出和历练。六年来她开朗和平易近人的性格让同学们都特别喜欢找她“唠嗑”。“我们学院男多女少,所以女生地位比较高,所以我也沾光了,他们都很尊重我”,冯老师笑着告诉我们这个“秘密”。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永远是老师最牵挂的事,在老师的心中,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是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她总是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摆脱困境。她不摆架子,常深入学生寝室;她贴近学生,常参加学生活动;她充满爱心,想方设法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问题学生促膝交谈、半夜陪学生就医垫付医药费……学生说,请老师参加活动,她总是爽快的答应;和冯老师谈心,一点都没有距离感,我们都愿意和她说心里话。2003年新生报到时,当她发现有一名来自西北的女生家境不好,床铺很单薄时,她悄悄地将自己床上的被褥拿来送给了学生,她对学生说:“我知道北方人习惯把床垫软些,睡着舒服。”家长们感动了:“把孩子交给老师,我们放心。”曾有一名女生不幸患肿瘤,手术前她坚持要求老师陪同,她说:“有老师在,我感觉很安全。”手术后,老师不顾自己已经有了身孕,留在病房照顾学生。在她的陪伴和鼓励下,虽然经历了两次大的切除手术,但学生仍坚强地与病魔抗争并最终康复。还有一次,一个抑郁情绪较重的学生找到她,说自己没有心思读书、想退学,老师连续三个月守护观察,其中一个月坚持每周与该名同学谈话,一面安抚学生的情绪,一面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及时让心理咨询方面的老师来帮忙,妥善地解决了学生问题。“学生就是我的弟弟妹妹”,一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老师的心声,也令多少学生感动不已。

“做一座灯塔,为更多学生照亮更远的路”

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有着独特的教育理念。根据工科学生学业任务较重、学业压力较大的特点,她在工作中倡导“生活即教育,学习亦人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鼓励学生肯定自己,教导学生提升自己。

她结合自己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把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老师除了自身工作外,还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兼职,每个礼拜,她都要抽出时间到中心去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帮助的个体咨询。虽然很辛苦,但是老师依然乐此不疲,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个个案。“中心里面老师比较少,案例比较多,我希望能够更多发挥自己的所长,与更多的同学交心。”她循循善诱的交谈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甚至经常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很多学生经常在遇到人生迷茫和生涯抉择的时候会想到她,而她的手机则24小时为学生开着。几年来,她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找出根源、对症下药。通过心理辅导,别人眼里的问题学生都与她很亲近,有些学生与父母都不沟通,但却愿意把心里话说给她听。曾经有一位同学因家庭和自身的经历原因,脾气格外暴躁,缺乏自信、厌学,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因为小事就和同学大打出手,招致同学们的反感。当所有人都不再报有希望的时候,老师坚持找这名同学谈话,给他做心理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该同学改变了态度,改正了过错,有困惑就及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跟她沟通,老师也经常给这名同学打电话,对他进行开解、劝导。诸如此例的个案比比皆是,老师始终全情全力。

老师还利用自己所学,在学院每年坚持给学生开展座谈,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把深受学生喜欢的一些心理辅导技巧应用到了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表达和应对的方法。她说:“心理咨询师不是一个称谓,而是一种心态,一种方法,我能够不断地对同学们进行积极地引导,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人。”面对记者,老师特别嘱咐:“我想只有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心态,他们才能够满怀激情地发挥所长,不断成长。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多关注心理成长,乐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人生。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及时向专业人士咨询,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六年来,她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学生孤单思亲的时候,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关怀;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助其自助,重树他们奋斗的信心,点燃他们青春的激情。

六年来,她关心最多的是如何教育好她的学生。从学生事务的科学安排,到奖勤补贷的人文关怀,从学风工作的严抓不懈到校园文化的积极推动,从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到个体辅导、团队训练的开展,不断地拓展辅导员育人的新空间。

六年来,她努力最多的是如何引导好她的学生。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对成长成才和事业的理解,逐渐调整和完善学生发展的新思路。

六年来,她的付出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00720082009年,她所带的班级连续三年获得了“省级优秀班级”,其中一个班级获得“省级优秀班集体”标兵班的称号,一个团支部获得“省级五四红旗团支部”,2008年学院青协获得“全国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09年,在厦门市委教育工委、厦门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首届厦门地区高校“十佳辅导员”评选活动中,冯老师名列榜中。“一位好的辅导员会让学生常常想起,因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曾经有一盏明灯指引。”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愿,冯老师总是快乐地工作着。

(学生记者:郭  赖均銮/学生处)